來源:雅虎2025-03-31 18:33
芝加哥公牛隊在進攻端的蛻變,可以通過兩位球員的罰球表現來引領思考:科比-懷特和約什-基迪的罰球機會顯著增加,正是這一變化的縮影。
盡管公牛隊在制造罰球方面一直處於NBA底層,場均只有19.3次罰球,但在過去五周中,懷特與基迪努力改變了這一局面。自全明星賽後,兩位球員的罰球機會已躋身聯盟前30,懷特場均獲得5.4次,基迪為5.3次。在最近的16場比賽中,懷特每場能制造4.6次罰球,而這一數據甚至超過了德馬爾-德羅贊等知名球員。
這一切的突破,源於他們對“細節”的深刻剖析。懷特表示:“我以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制造罰球方面的潛力,這是我成長的重要一環。”制造罰球是一門藝術,需要對身體對抗的敏銳捕捉與誇大的技巧。雖然許多人對這種博取哨聲的方法持有懷疑態度,但基迪以務實的態度看待這項技能,他說:“只要能上場發揮,這就是我所需的現實。”
在成長為更為老練且狡詐的球員後,懷特開始意識到在籃下不必強行對抗,而是懂得利用技巧制造機會。兩名球員開始和助理教練丹-克雷格一起研究比賽錄像,學習在突破中如何調整身體與手臂的位置,以獲取更多犯規判罰。懷特逐漸調整為鼓勵碰撞後再起跳,而基迪則在投籃時力求讓球的軌跡更寬,以增加防守者碰到他手臂的可能性。
當然,懷特與基迪的發型也成為關註的焦點。憨態可掬的蓬松發式在誇大身體接觸時,頗具視覺效果,助力於裁判的判罰。懷特坦言:“頭發肯定有幫助,都是些小細節。裁判看到的每個瞬間,都是我爭取罰球的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罰球次數與衝擊籃筐的頻率密切相關。統計顯示,當控球手全力衝向籃筐時,附帶的身體接觸往往會導致犯規的判罰。自全明星賽後,基迪和懷特頻頻衝擊,分別以場均14.9次與14.7次的衝擊籃筐次數,名列聯盟前茅。
基迪自全明星賽前的場均衝擊8.9次,驟增至14.9次,反映出他在戰術選擇上的巨大變化。他努力放棄中距離投籃,主動衝擊籃筐,以更好地適應比賽節奏。而懷特則是在紮克-拉文被交易後承擔起更重的責任。盡管他的打法沒有大的改變,但他在快攻中表現卓越,場均得分在這個環節位列聯盟第二。
最後,盡管罰球並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公牛的所有問題,但通過提升罰球和內線進攻間接地增強了球隊的整體表現。在未來的比賽中,懷特和基迪必將在罰球線上的表現,成為公牛爭取勝利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