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直播吧2025-02-18 02:03
《哪咤2》成為熱門話題,票房突破百億,引發廣泛關註。其中,一段章魚大將軍在巖漿中“自助餐”吃腕的畫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此,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的劉必林教授近日表達了看法,指出這種行為背後有其科學依據。
劉教授表示,章魚大將軍的這一“自助鐵板燒”並非虛構,章魚腕足具備強大的再生能力。這種再生是一個復雜且高度協調的生物學過程,涉及幹細胞的動員、信號通路的協調、表觀遺傳的調控以及能量代謝的適應等多個層面。
關於在巖漿中自烤腕足是否會產生疼痛,劉教授指出,盡管無法直接證明頭足類動物在斷腕時是否具有與人類相同的疼痛體驗,但它們發達的神經系統及其表現出的保護性行為和生理調節機制,暗示它們可能感知到某種不適。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混淆章魚與魷魚,其實二者都屬於頭足類動物,但在結構上有明顯差別。魷魚有八只腕和一對觸腕,用於捕食;而章魚稱為八爪魚,只有八只腕,且在進化中其觸腕逐漸退化。劉教授介紹,區分這兩種生物的方法是,魷魚的吸盤通過短柄與腕足相連,吸盤處於遊離狀態;而章魚的吸盤則直接連接在腕足上,沒有遊離的感覺。
在再生能力的比較中,章魚的腕足依靠局部幹細胞庫進行再生,而魷魚則依靠去分化細胞。章魚的腕足通常在4到8周內實現再生,幾乎與原腕足功能相同,而魷魚則可能需要數月至半年,其再生腕足的運動能力也相對較弱。
遇到捕食者時,章魚會主動斷腕,利用再生能力作為生存策略;而魷魚則更依賴於迅速的噴水推進進行逃生,其再生一般是為了修復意外造成的損傷。
雖然頭足類動物的斷腕再生機制尚未完全解析,但這一領域的研究為再生生物學及相關醫學提供了新視角。劉教授強調,影響頭足類再生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齡、生活環境、營養狀況和健康程度等。這些因素通過調節細胞增殖、代謝、基因表達和免疫反應等機制,進而影響再生的效率和質量。理解這些細節不僅能揭示再生生物學內部的規律,也對人工養殖、生態保護和再生醫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