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直播吧2025-04-09 16:06
4月9日,17歲中學生小劉因在一娛樂類網絡直播平臺上充值超過45萬元,通過打賞主播而引發廣泛關註。不可思議的是,在賬戶被限制後,她竟通過假冒監護人的方式與平臺客服溝通,輕松地解除限制,繼續進行大額充值消費。最終,平臺拒絕退款的決定引發了法律上的較量。
報道稱,小劉作為該直播平臺的實名用戶,她的賬戶與其父親的銀行卡綁定。過去一年內,她通過這個賬戶瘋狂地充值,打賞金額累計超過了45萬元。然而,平臺在註意到小劉的異常消費後,決定對此賬戶實施消費限制,暫停充值和打賞的權限。然而,聰明的小劉卻通過冒充監護人與客服溝通,僅憑電話確認便成功解除所有限制,這樣一來,她得以繼續進行高額消費。
在小劉的監護人發現了這些異常消費記錄後,他們堅決主張這一交易並無法律效力,並向平臺提起訴訟,要求退還充值款項。對此,平臺則辯稱小劉的消費行為是自主交易,並認為自己已經盡到了合理的審核和監管義務,應該對退款不承擔責任。
在一審中,法院最終認定小劉作為未成年人的消費行為,在沒有監護人事前同意的前提下,其後監護人明確拒絕承認,使得該交易無效。同時,平臺在審核時流於形式,未能有效履行監管職責,因此也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而小劉由於沈迷於打賞,甚至通過欺騙手段解除消費限制,也顯現出她的一定過錯;至於小劉的父母,作為監護人未能對其財產管理做出有效監督,也一並承擔部分責任。綜合各方的過錯程度,法院最終決定判令平臺退還小劉24萬元。
而此案並未就此結束,小劉及平臺均對此判決提出了上訴。北京四中院在審理過程中指出,平臺在審核措施上的失誤,是其未能盡到合理審查義務的主因。雖然平臺曾進行消費限制,但解除限制的審核方式過於簡單,依賴電話確認,缺乏嚴格的身份核實手段,致使未成年人能夠輕易繞過限制,繼續進行高額消費。同時,法院還強調,小劉及其監護人各自也負有責任。小劉因沈迷打賞而采用欺騙手段逃避限制,監護人未能對其行為進行有效監控,因此退款責任需合理分擔。最終,北京四中院駁回了小劉和平臺的上訴請求,維持一審判決決議。
24小時熱文